神乎其技的古代玉器修补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8 23:00:13

西汉南越王墓是岭南地区迄今发现规模最大、随葬品最为丰富且保存完好的一座汉代彩绘壁画石室墓。于1983年被发现,单出土玉器的数量就多达两百余件,可谓大宗,其中的几件修补玉器,独具匠心,为研究南越国玉器修复工艺的珍贵资料。


古代常见玉器修复种类


连缀修复之两侧钻孔+浅槽方式

——玉盒


玉盒出土于南越王墓棺椁头箱处两个漆奁的后面,与角形玉杯、铜框玉盖杯、玉带钩、嵌宝石银带钩等珍贵文物同出。玉盒通高7.7厘米,直径9.8厘米。由青玉雕成,玉质温润,内外打磨光洁,雕琢精细,堪称汉玉之精品。


玉盒


其盖子与盒身有子母口相扣合,盒身如一圆碗,从上到下依次装饰有三周纹饰。“上层由4 组凸起的勾连涡纹与4组阴刻的花蒂纹两两相间组成;中间一层为阴刻的勾连涡纹;最下一层近圈足处为一圈绹纹。玉盒盖面的纹饰和盒身一样也被宽带纹分为三区,盖内区圆钮座外饰浅浮雕8片花瓣纹,盖顶桥形钮套里有可活动的绞索纹玉环;中层饰突起的勾连涡纹,外圈共有8组纹样,4组勾连雷纹和4组花蒂纹间列,而其盖内也有线刻的双凤纹装饰。”


然而,读者若是细心观察不难发现:盒盖一侧有一道裂纹,沿着裂缝钻有对称的两组小孔,且在盒盖内侧刻有凹槽。应是以丝、麻类线绳把破片连缀起来, 线头可藏在盒盖里面的凹槽内而不外露。


玉盒下方的裂痕和圆孔


这种玉器的修复方法实属中国古代连缀修复法的一种,即两侧钻孔加以浅槽辅助的方式来修复玉器,这也是我国古代玉器修复技术里的重要一环。据考古报告称:经仔细检视,该玉盒破口的毛边几乎已呈平滑状,表明器盖破裂后已使用一段时间。这不仅表明玉盒是墓主人珍爱之物,也看出这种修复技术的稳定性与美观性也是极好的。



连缀修复之两侧穿孔与金属镶包相结合

——虎头金钩扣龙形玉佩


此玉佩实际功用是一个带钩,出土于南越王墓玉衣头罩的右侧位置,由青玉质龙形佩和金质虎头带钩套合而成,通长14.4厘米。玉龙长11.5厘米,呈“S”形,龙首衔鳍,龙尾原已折断,断口两边各钻三个小孔,用以穿线连缀。虎头金钩长5.9厘米,首尾均为虎头形,尾部大虎头额顶凿刻一“王”字,虎口为一长方形套銎,出土时龙尾套于虎口之中,正好遮盖住原来玉龙的折断处。


这种修补方式将龙与虎这两种神灵动物巧妙地用以不同材料组合形成一件器物,将修补痕迹藏于无形,不仅反映了工匠富有创意的构思,还体现了这种连缀修复技术的高超。


连缀修复之金属镶包方式

——凤纹牌形玉佩


金属镶或包方式系采用金、银、铜等贵重金属直接对玉器的断口进行连缀修复,而这种玉器修复工艺最早可见的就是这件西汉南越国的凤纹牌形玉佩。玉佩出土于南越王墓主棺室墓主玉衣头罩的左侧位置,青玉质,通长14厘米,宽7.4厘米。全器扁平,采用双面透雕,当中为一长方框,上连一朵卷云纹,框内透雕一变形凤鸟。方框下端原已折断,特制作了两个“H”形的小金襻用以连接上下两个端口,且金襻上还刻有卷云纹装饰。


这种“金镶玉”的修复方式将金、玉两种材质完美结合,使得全器复为一体,浑然天成,增加其稳定性的同时,也为玉佩增加了几分生气。


改制型修复方式

——丝缕玉衣裤筒中由玄璧改制的玉片


改制器,是以其他玉器成品作为玉料来源而重新制作的器物,其来源分为两类:一类是已损坏的器物,一类则是原本完好的器物。由于第一类器物已经损坏至无法恢复其原有的形状和功能,所以先民们多采用改制的方式对其进行再利用。这种修复方式可区分为“改形”和“改型”这两种,前者只是器物尺寸的变化,即只改变其大小,对其原有功能影响不大;而后者“改型”则会改变原有器物的功能,这虽与修复的定义有所出入,但就宏观来看,两者仍有共通之处,尤其是针对玉器的修复。

玉衣出土现场


南越王丝缕玉衣


据专家称,南越王墓出土丝缕玉衣的裤筒中就有运用了这种玉器修复工艺的玉片,该玉片应由玄璧改制而成。所谓“玄璧”,是指一种专用于丧葬的玉璧,由于这种玉璧的制作多采用颜色较深的青色或墨绿色玉料,故称之“玄璧”。玄璧璧面的纹饰一般分为两周或三周纹饰带,多刻夔龙纹、凤鸟纹、蒲纹或涡纹等。


南越王玉衣头套玉片打磨精细



南越王裤桶的玉片皆用破碎的玉璧、玉佩拼凑而成


正是由玉片残见的纹路推出其原为玄璧,但由于玉片太小,我们尚不能断定其采用的是属于哪种类型的改制(型)修复方式。



玉器是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其上承载相当多的历史、艺术乃至科技信息,这需要我们的不断发掘和探索。在实际的加工和使用过程中,玉器均可能发生破损和断裂等损坏现象,而玉器的珍贵性、稀少性更是进一步催生了玉器修复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本文简述的玉器均为西汉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眜的墓室出土,其修复工艺具有一定代表性,但由于受时代所限,这类工艺在各个历史时期仍有着长足发展,我们尚不能断言其优劣。


对于玉器本身修复工艺的选择大体是遵从“美观性与稳定性相结合”的原则,结合玉器种类、破坏程度、玉料来源、试用者的需求以及玉工的设计进行综合考量,从而得出最适合玉器本身的修复工艺。正是这种对玉器的珍视与严谨的理事态度,使得这些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修补玉器温润依旧,影响长远。



参考文献:

王荣、吴在君:《中国玉器的古代修复工艺研究:以出土玉器为例》[J],东南文化,2015年

陈馨:《从南越王墓出土的修补玉器谈起》[J],收藏

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南越王墓玉器》,两木出版社1991年



编辑:霍雨丰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