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大学生裸贷”:人人都是《项链》里的玛蒂尔德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前两天看了VICE的一篇文《我混进了裸贷QQ群,想搞明白靠“裸条”借来的钱都换来了什么》,看完我整个人都不好了。


本以为女学生们靠借高利贷,要么是家人生了重大疾病,要么是自己在学费、生活费上遇到了窘境,没想到靠借的钱,原来只为了买几套化妆品和几个美容仪。更有甚者,因为“双十一”过度消费,把家里给的一学期生活费都花光了,只好提前透支“蚂蚁花呗”,逼不得已走上梁山,靠卖身换钱。


看完我十分震惊,用30岁人的角度想,为了2000块去借高利贷,何至于?但转念一回顾,10年前我在大学时也有过种种购物冲动,要一下子拿500块也捉襟见肘,于是也不难理解,在社会强力构建的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的今天,没有定力的年轻人难免不会为了几千块跳坑。


仅就豆瓣这个文艺阵地而言,今年在“双十一”上刷屏的导购文就充斥了我们大龄女青年的眼球。对消费有自己判断的女孩,知道什么是有用的、什么是适合自己的,自然会做出筛选判断不为所动;但还没有建立自己购物体系的女孩们,看看这个也好,那个也有用,哗啦啦全放进了购物车,想想银行有钱,一不小心就跳坑了。


想想更流行的媒体阵地,被大号占据的主流言论无非“买!买!买”“你值得更好的生活”两种腔调,更有甚者,大言不惭抛出“我就是爱钱”的夺眼标题,挥着大鞭赶着无知的群众去消费。一边有创业大佬们狂说“消费升级”,一边有商家们赶趟为了品牌升级把价格呼呼标高。往常一两百买的东西只要好用,没牌子、没包装都没关系;今天大家可能为了个帆布购物袋就热乎乎的贴上脸去——哎呀,它贵得有道理,因为它有设计啊!


设计,在产品的价格体系里只是区区一部分。接触过奢侈品营销的人都知道,一件成本只有1000元的风衣如何能造价10000,这里包含的不止是设计、面料和工艺,更多的是品牌溢价。在《奢侈的!》一书中,作者黛娜•托马斯(Dana Thomas)就用犀利的语言历数行业内幕,那些20世纪初的一个个欧洲小工坊(如Chanel、LV)如何被大品牌集团强行收购后疯狂造价,它们如巨兽般的崛起、扩张、普及,令中产阶级陷入标签消费的漩涡。 在今天的中国,同样的事也在发生。


只不过没有经验的消费者们总以为自己与他人不同。我们买的不是LV的印花,也不是GUCCI的大G,我们买的是“独立设计”、“小众设计”,我们和大家不同。因为这种心态(或说某种标新立异的态度)而乐意为了某小众品牌疯狂消费,其实和过去上海白领为了一个LV包整月不吃不喝没什么不同。


在VICE揭露的裸贷事件里,就有大学女生为了某网红店消费大几千,然后陷入危机。女孩们以为我在为自己喜欢的人付出,但网红们哪管你借了多少钱——我只要把货卖出去就好了。对背后运作的公司而言,一个个红人只是一个个品牌。过去品牌是一个个显著的logo,今天是一个个鲜活的人。在营销上,这只是一种套路。


事实上,那些东西真的有那么好用吗?那些漂亮的衣服,真的能经得起时间轮回吗?如果拆掉了华丽的包装,去掉它们强有力的slogan,拆掉衣服上的吊牌,你去比一比,它们和相似款式的服装有什么不同?


这里广告圈的人士应该都有经验,《广告狂人》里有一集,Peggy做的耳机创意“Lend me your ears”,刚刚登上杂志就遭遇了美越战争中的丑闻事件,美军把越共的耳朵割下来串成项链,“lend me your ears”这句广告语容易引发极坏的联想,而令广告主不安。此时,品牌方和Peggy商量,不如把你们的slogan、把文案都去掉如何?只剩下一个穿罗马袍的人戴耳机?Peggy立马制止了金主的这一愚蠢想法,她的借口是“那就不是个好广告了”,但事实是,这个耳机就没有什么与众不同了。


对今天一切深谙造拜物教的从业者而言,“消费升级”,这真是最好的时代。我们有理由去创造更美的事物,去创造更高价值的好东西,也有理由相信国人的消费水平正在上升到钱无处可花时,众人会为了一份过度包装的茶叶花上几大千,也会为了一瓶过度包装的米酒花上几百块。这真是“消费升级”下最大的谎言。而品牌们总会怎么说呢——“你还没有买,因为你不值得拥有更好的事物”,想想这句话是不是好耳熟?


《》里说:“信我者上天堂;不信我者入地狱。”


你不买,你就是异类。


就算那些拿着几套房几套车的中产们,也难逃消费升级的大坑,为了更高的物质搏命去挣——也许是一瓶红酒,也许是一套七万一平的房子,也许是一趟十多万的旅行,也许是孩子上百万的教育。为了这些他们可能也疲惫不堪,那么我们也不难想象,二十出头的女孩们陷在那些美好的憧憬中,宛如19世纪莫泊桑《项链》里描述的玛蒂尔德的幻想——


“她梦想着那些静悄悄的接待室,如何蒙着东方的帏幕,如何点着青铜的高脚灯檠,如何派着两个身穿短裤子的高个儿侍应生听候指使,而热烘烘的空气暖炉使得两个侍应生都在大型的圈椅上打盹。她梦想那些披着古代壁衣的大客厅,那些摆着无从估价的瓷瓶的精美家具;她梦想那些精致而且芬芳的小客厅,自己到了午后五点光景,就可以和亲切的男朋友在那儿闲谈,和那些被妇女界羡慕的并且渴望一顾的知名男子在那儿闲谈。”


但现实是,一名生活尚且如意的小职员的太太,“她觉得自己本是为了一切精美的和一切豪华的事物而生的,因此不住地感到痛苦。由于自己房屋的寒伧,墙壁的粗糙,家具的陈旧,衣料的庸俗,她非常难过。这一切,在另一个和她同等的妇人心上,也许是不会注意的,然而她却因此伤心,又因此懊恼,那个替她照料琐碎家务的布列塔尼省的小女佣人的样子,使她产生了种种忧苦的遗憾和胡思乱想。”


因为有了比较,才有了欲望;因为能力达不到欲望,才感到痛苦。当你发现周围的人都和你一样简朴时,你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问题。但当你发现,整个社会都被浮华的事物包裹时,你会发现自己简陋不堪。


玛蒂尔德为了参加一个聚会借了一条项链从此背上十年债务,今天的女孩们为了“双十一”剁手而去裸贷。当我们读到小说的最后时,发现那是条假项链既好笑又辛酸;现实中我们却同样地为了物质(虚荣)泡沫而去极力追逐却习以为然。


在这里,我不禁想用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死屋手记》里的一段话作为警示——


“把所有经济上的满足都给予他。让他除了睡觉、吃蛋糕和为延长世界历史而忧虑之外,无所事事;把地球上的所有财富都用来满足他,让他沐浴在幸福之中,直至头发根:这个幸福表面的小水泡会像水面上的一样破裂掉。”


你看,你破了吗?









本人第一本书《梦想会证明一切》已上市

当当、亚马逊、京东等均有售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