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技法指导:审题与立意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Analysis of the subject
主体分析法


一些材料作文的题目材料较长,头绪多,不少同学都感到审题困难。很多同学作文时严重失误,立意比较偏或者没有找到最佳立意,导致失分严重。这也反映了新材料作文的一个趋势和特点,立意既有灵活性,更有一定的限制,立意要有相应的“条件背景”,不能任意引申、发挥。

其实,我们只要运用“主体分析法”,把握好三对关系,找准“主体”,就能为准确把握立意打好基础。

主体就是题目材料中涉及的对象。

这里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寓言故事类材料里拟人化的自然物和动植物。找准主体,就是要找准我们最终要进行立意,切入的那个对象。


三对关系


就是“主动者与被动者”“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主要者与次要者”。

1、主动者与被动者:主动者可以立意,被动者不能立意

主动者就是在事件中自主地作出选择的主体,反之则是被动者。当然,如前文所言,很多寓言材料,里面的自然物、动植物都拟人化了,但我们还是可以判断出它们的所作所为是不是主动选择的。

因为主动者是可以自主做出选择采取行动的,那么对他的评价分析才是有意义的。

被动者在事件当中往往是主动者影响的那一方,并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自然,也就无法立意。

2、评价者与被评价者:被评价者可以立意,评价者不能立意

       被评价者在材料中展现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并接受材料中——评价者,或是材料外——考生的评价,他们正是立意的主体。

      评价者是材料中发表评论意见的主体。他们发布评价往往带有引导的性质,他们的评价的内容可以作为我们立意的参考,但他们本身则不能作为立意的主体。

3、主要者与次要者:主要者应该立意,次要者不宜立意

     主要者一般是材料中花费笔墨最多的主体。

     次要者则是使用字数较少的。

     主要者在主体之间的关系中,居于“因”的一方。

     次要者居于“果”的一方,从属的一方。


材料作文题目实例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从前,有个国家没有鸟类生活过,人们也不知道鸟是什么样的。一天,有人带来一只乌鸦。当地人惊讶极了:大嘴巴,长翅膀,羽毛黑亮,竟然能在天上飞,太神奇了。

虽然它叫起来很难听,大家还是把它视为珍宝,好吃好喝的伺候它。

听到伙伴在这过着神仙般的日子,四面八方的乌鸦都飞过来了。没过几天,树上房上到处都是乌鸦,它们沙哑的喊叫,发疯的打斗,鸟粪洒满各处,但人们对神鸟还是不敢有丝毫怠慢,尽着最大的心力供养它们。

几年后,有人从另一个国家带回三只孔雀。当地人看到五彩斑斓的孔雀,不禁目瞪口呆:孔雀走起路,雍容华贵,跳起舞,美若天仙。人们纷纷跑来欣赏,供养孔雀,再也没人搭理那些讨厌的乌鸦。乌鸦没吃没喝,只好四散飞走了。

请揣摩故事内涵,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进行主体分析


在找准主体之前首先要把主体找全。比如这则材料,人,乌鸦,孔雀就是主体,明确了主体范围,那么,对三对关系的分析就是找准立意主体的方法。

1、 主动者——人

被动者——乌鸦、孔雀

分析:是“人”主动把乌鸦“视为珍宝”“伺候它”,奉为“神鸟”。乌鸦,孔雀是被奉为神鸟还是被嫌弃,它们本身并没有办法决定。作为乌鸦,尽管有着种种“缺点”,但是乌鸦并没有矫饰伪装,就是一种自然的,本来的面目。它的遭遇对它自己而言都是被动的。因此,批评乌鸦的立意是站不住脚的。

2、 被评价者——人、乌鸦、孔雀

     评价者——无

分析:这则材料里所有的主体都是被评价者,都在等着考生评价。但是出题人的态度在材料的字里行间,已经明显表现出来了。

乌鸦“叫起来很难听”“沙哑的喊叫,发疯的打斗,鸟粪洒满各处”,说明乌鸦是“不好的”的事物的代表。

凡是不顾及题目情感态度倾向,硬要给乌鸦“找出路”的立意——“找准自己的位置”,“得到好处要懂得收敛”等等,都是不准确的。

3、主要者——人、乌鸦

    次要者——乌鸦、孔雀

这里乌鸦是主要者还是次要者可能有些同学会有疑问,如果从花费笔墨这个角度来看,乌鸦确实可以算作主要者,但从因果关系来看,它又居于果的一方,是从属的一方,应该属于次要者。

总结:

在用主体分析法确定立意主体时,可能会存在个别主体不太好判断的情况,这个时候,不妨把条件放宽一点,有重叠没有关系,因为我们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合适的立意主体,不是满足一个条件两个条件,而是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才可以。这样的话,即便有个别主体能满足一个,甚至两个,最终还是会被筛选下去,所以,我们就没有必要在一些关系中,卡得那么严。

快速筛选,快速确定立意主体,我们的方法才能发挥威力。

分析完这三对关系,再回到原始题目材料中,选择谁作为立意主体就清楚了。

通过这三对关系的筛选,我们找出主动者、被评价者、主要者的共有主体,层层筛选,就可以很容易的确定准确的立意主体。

在这则材料中,立意主体就是“人”。再结合材料,那么“增长见识才能避免盲目”“视野决定境界”“引入竞争才能区分优劣”等等立意就很容易想到了。实际上很多同学立意不准,是立意主体没找准,找准主体,立意选择最稳妥,自已最有话说的就可以了。最后为同学们附上一个表格,把近几年高考中故事型的材料用“主体分析法”进行一下分析,同学们在实战中,如果能自觉运用,熟能生巧,自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先把几年的高考材料作文题目列举出来,尽管高考作文命题已经走过了这个阶段,但我们的写作练习却不能简单地“一步到位”。因此对于训练同学们审题立意,仍然是有很大帮助的。

因为,高考作文题目的要求一致性很强,所以不是特别的要求,我们只把材料内容本身列出来。




1



1、2006年全国卷1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2



2、2008年高考全国卷Ⅱ

南太平洋的小岛上,有很多绿海龟孵化小龟的沙穴。一天黄昏,一只幼龟探头探脑地爬出来。一只老鹰直冲下来要叼走它。一位好心的游客发现了它,连忙跑过去赶走老鹰,护着小龟爬进大海。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沙成群的幼龟鱼贯而出——原来,先出来的那幼龟是个“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缩回去,现在它安全到达大海,错误的信息使幼龟们争先恐后地爬到毫无遮挡的海滩。好心的游客走了,原先那只在等待时机的老鹰又飞回来了,其它老鹰也跟过来了。




3



3、2008海南卷(全国新课标卷)

小兰和妈妈都喜欢听小鸟唱歌,看小鸟飞翔。母女俩第一次养鸟,母亲忙,女儿贪玩,没几天小鸟就饿死了。第二次养鸟,母女相约要好好对待小鸟,这次养了一个月,小鸟长得很好。但是朋友说,你们残忍地剥夺了小鸟自由歌唱、自由飞翔的权利,母女俩依依不舍地把小鸟放飞了。第三次亲密接触小鸟,是因为收到一封参加放生活动的邀请函。信函说,放生活动又环保又慈善。母女俩买了两对小鸟,兴高采烈地去参加放生活动。爬上山头,看见参加放生的有好几百人。一声礼炮响起,千鸟齐飞,有人笑脸灿烂,有人虔诚合十。母女下山后,听见花鸟市场的老板兴奋地说,自从有了放生活动,鸟儿的需求量大增,要每天起早摸黑捉鸟才能供得上。




4



4、2009全国卷1

  兔子是历届小动物运动会的短跑冠军,可是不会游泳。一次兔子被狼追到河边,差点被抓住。动物管理局为了小动物的全面发展,将小兔子送进游泳培训班,同班的还有小狗,小龟和小松鼠等。小狗,小龟学会游泳,又多了一种本领,心里很高兴:小兔子和小松鼠花了好长时间都没学会,很苦恼。培训班教练野鸭说:“我两条腿都能游,你们四条腿还不能游?成功的90%来自汗水。加油!呷呷!”

  评论家青蛙大发感慨:“兔子擅长的是奔跑!为什么只是针对弱点训练而不发展特长呢?”思想家仙鹤说:“生存需要的本领不止一种呀!兔子学不了游泳就学打洞,松鼠学不了游泳就学爬树嘛。”

题目

主体

主动者

被动者

被评价者

评价者

主要者

次要者

06全国Ⅰ卷

山羊、老鹰、乌鸦、牧羊人、牧羊人的儿子

乌鸦、老鹰

山羊

老鹰、乌鸦、山羊

牧羊人、牧羊人的儿子

乌鸦

老鹰

08全国Ⅱ卷

游客、“侦察兵”小海龟、老鹰、其他小海龟

游客、老鹰

“侦察兵”小海龟、其他小海龟

所有主体

读者

游客

老鹰、其他小海龟

08海南卷

小鸟、母女、朋友、放生者、花鸟市场老板

母女、朋友、放生者、花鸟市场老板

小鸟

所有主体

朋友

母女

放生者、花鸟市场老板

09全国Ⅰ卷

动物管理局、兔子、狼、小狗、小龟、松鼠、野鸭、青蛙、仙鹤

动物管理局、野鸭

兔子、小狗、小龟、松鼠

除了评价者的所有主体

野鸭、青蛙、仙鹤

动物管理局、兔子

狼、小狗、小龟


分析:每个题目我们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找出大家疑问困难最多的那一组关系,目的就是让大家真正掌握我们的“主体分析法”






1、

主动者:乌鸦。是乌鸦自主选择要学老鹰去抓山羊的。

被动者:山羊。是老鹰来抓还是乌鸦来抓,山羊并不能决定。

被评价者:乌鸦。牧羊人和他的儿子的评论就是针对乌鸦而言的。

评价者:牧羊人和他的儿子评价者是代表出题人的情感态度倾向而出现的,虽然不能立意,却提示了我们立意的主体——被评价者乌鸦和立意的角度——有肯定有否定。当年的河北的作文评分标准就是要从乌鸦这个主体来辩证立意的。

立意:既要有远大理想又要正确认识自己。







2、

主动者:游客。游客是根据自己的认识自主做出行动的。

被动者:①“侦察兵”小海龟。是不是有人保护它,它自己是不能决定的。②其余的小海龟。知道“侦察兵”小海龟安全入海,就认为海滩是安全的,从题目来看,作者把这一行为处理成了本能。这些小海龟在这里是被动的,因此不能把小海龟作为立意主体,立意为“不要盲从”“要有主见”之类的立意。

主要者:游客。他一直居于事件的核心地位。

次要者:其余的小海龟。它们居于从属的地位,“果”的地位,是次要者,不宜立意。

立意:不知道事物背后的客观规律,就容易好心办成坏事。







3、

主动者:母女。

被动者:小鸟。无论是前两次养的鸟,还是最后放生的鸟,都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

主要者:母女。她们的行为贯穿整个材料的始终。

次要者:朋友。花鸟市场老板。他们的言行侧面体现了母女行为的性质与结果。

立意:见下期。






4、

主动者:动物管理局。

被动者:小狗。小狗学游泳看起来是自己主动在学,实际上是在动物管理局的安排下被动接受的。从整个材料来看,还是被动者。

被评价者:兔子。动物管理局。

评价者:①教练野鸭。在教小动物学游泳这个“小”的关系中,它是评价者。它的评价对于整个材料这个“大”的关系的性质有提示作用。②评论家青蛙、思想家仙鹤。它们是整个材料的评价者,它们的观点并不就一定是最恰当的立意角度,而是在对材料性质的判断上对考生有提示的作用

主要者:动物管理局。

次要者:兔子。

主体分析法有一大好处就是,我们确定的那个适合立意的主体,必须要同时满足“主动者”“被评价者”“主要者”这三个条件,那么筛选起来就会很方便。

找准主体之后,我们再利用由果溯因的方法,确定立意就可以了。这样我们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的环节就完成了。

首先,分析一下材料故事的主要内容,找到结局,也就是“果”,再作出恰当地评价。

我们以2008年(海南、宁夏卷)全国新课标卷为例

第一次   养鸟            鸟死了              不好

第二次   养鸟 放飞       依依不舍            不好

第三次   买鸟 放生       更多的鸟被捉        不好

“果”不好可以推断是“因”不好

然后,由“果”溯“因”,“因”到底是什么?

我们找“因”,难度在于不好把这个“因”概括出来。我们可以采取这样几个办法

(一)从特点入手,我们要概括一个“因”可以先找出他的特点来,只要特点多了,就不愁概括不出这个“因”来了。

比如这对母女的做法有什么特点:

1、喜欢鸟,鸟。

2、这个“爱”还挺执着,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

3、这个“爱”要占有拥有,特别强调“亲密”。第一次第二次比较明显,第一次是关起来养,这就是占有嘛。第二次尽管放飞了,可是依依不舍,就是占有没有长久,不太情愿。那么第三次呢,买来不是为了放生吗?如果小鸟就在野外,还存在放生的问题吗?买了再放生,还是以占有为基础的,不禁锢也就谈不到还给自由。

那我们发现,这对母女的问题,就出在这几个特征里吧。我们再概括一下,“爱不是占有”“爱需要距离”这个立意也就出来了。


(二)从评价者入手,结合评价者的评价,找出立意。

我们以2009年全国1卷为例

先分析过程,找到结果

动物管理局送小兔子、小狗、小龟、小松鼠学游泳

小狗、小龟            学会了                 很高兴               好

小兔子、小松鼠     怎么也学不会       很苦恼             不好

再找出评论

评论家青蛙大发感慨:“兔子擅长的是奔跑!为什么只是针对弱点训练而不发展特长呢?”

分析:针对弱点训练并没有错,针对弱点与发展特长并不矛盾。青蛙的评论主要是提醒我们,动物管理局的做法不合适。重要的在于没有考虑分析兔子的客观实际

思想家仙鹤说:“生存需要的本领不止一种呀!兔子学不了游泳就学打洞,松鼠学不了游泳就学爬树嘛。”

分析:生存的本领当然不止一种,但是谁又能否认多一种就多一分生存的希望呢?多学当然有好处。问题的关键在于要考虑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

结果好是顺应了学习者的实际情况

结果不好是违背了学习者的实际情况

因此立意就是教育要考虑适应受教育者的客观实际


结语


至此,我们关于故事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训练就告一段落了。

一般过程:

审题——主体分析法(先找全,再找准)

立意——由果溯因法(先理过程;再找结果;再作评价;找出原因,或概括特点,或分析评价)

(来源:高中语文教学)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