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北京没有人情味

经常被外地朋友批评:北京人钱多装逼不热情。

都到了同一个城市,干嘛不一起聚聚?

几十年的交情,还不把我送到机场?

事实上,北京人很难像外地人一样热情——

来去接送,全程陪同,北京人真的很难做得到。

北京人很忙,忙到晚上11点,还在三环路上堵着;

北京社交时间成本真的太高,

高到从石景山去通州吃饭,还不如去天津来得快;

北京真的太大,大到根本就不像一个城市。

北京到底有多大?它相当于2.5个上海,8.4个深圳,

15个香港,21个纽约,27个首尔。


2006年,张先生来北京,地铁只有1号,2号,13号线;

现在的北京地铁到底有多少条线,不用百度还真记不住。

10年前我坐着公交去找工作,拒绝去四环外的公司面试。

现在,京东、腾讯、百度这些大公司都在五环外。

外地朋友来了北京,以为我们就很近了;

实际上咱们不在同一个城市,咱们可能是在若干个城市;

它们是中国海淀,中国国贸,中国通州,中国石景山……

如果以时间为尺度;

通州人和石景山人谈恋爱就算是异地恋,

从北五环来趟亦庄就可以说是出差。

十年间,北京一直在控房控车控人口,

但这块大饼却越摊越大;

以至于西安的同学给我打电话,说自己在北京;

我问他在北京哪里?他说:我在北京十三环。



北京是一个肿瘤,没有人能控制它的发展速度;

北京是一条河流,没人能划清它的边界。

北京是一个信徒,只有雄安能将它超度。

北京的人情淡薄不只是针对外地朋友,

对同处一城的北京朋友同样适用。

每次有外地同学来京,聚会时外地同学会说,

你们在北京的应该经常聚吧?

我说,你们一年来几次北京,我们差不多就聚几次。

在北京,交换过名片就算认识,

一年能打几个电话就算至交;

如果还有人愿意从城东跑到城西,和你吃一顿不谈事的饭,

就可以说是生死之交了;

至于那些天天见面,天天聚在一起吃午饭的,

只能是同事。

 



北京其实是外地人的北京。

如果要让中国人评选一生中必去的城市,

我相信大多数人会选择北京。

因为这里是首都,这里有天安门,有故宫,有长城,

有几百家大大小小的剧院,

有话剧歌剧传统戏,相声小品二人转。

不管你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

都可以在北京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食粮。

但这些东西其实和北京的人没多大关系。

走进北京各大剧院;

十个人里面有六个人是口音各异的外地人,

还有三个是刚来北京没新鲜够的文艺青年,

最后一个坐在角落里刷智能手机网熬时间的北京地陪。



来京11年,

我去过11次长城,12次故宫,9次颐和园,20次鸟巢。

我对这个城市牛逼的建筑,悠久的历史完全无感。

登上长城,只会想起孟姜女,

很难再升腾起世界奇迹的民族豪情;

走进故宫,看到的只是一个接一个的空房子,

还没我老家的猪圈生动有趣。

很多人一提北京,首先想到的是故宫后海798

是有历史有文化有高楼大厦。

这些东西好不好?好!自豪不自豪?自豪!

但这些东西不能当饭吃。

北京人感受更深的是拥堵雾霾高房价,

是出门不能动弹,在家不能呼吸。

 



北京是终归是北京人的北京。

如果说北京还有那么一点烟火味的话;

那么这烟火味属于那些祖孙三代都居住在这个城市的老北京人。

这烟火味是从老北京人的鸟笼子里钻出来的;

是从晚饭后那气定神闲的芭蕉扇里扇出来的;

是从出租车司机那傲慢的腔调里扯出来的……

老北京人正在努力为这个城市保留一丝生活气息;

让这个城市看起来,像是个人类居住的地方。

老北京人的这点生活气息是从基因里传下来的,

也是从屁股下面五套房子里升腾起来的。



当西城的金融白领沉浸在年终奖的亢奋中时;

南城的北京土豪会气定神闲地说,我有五套房;

当海淀的码农们敲完一串代码,看着奶茶的照片,

幻想自己成为下一个刘强东的时候;

南城的北京土豪会气定神闲地说,我有五套房;

当朝阳的传媒精英签完一个大单,

站在CBD落地窗前展望人生时;

依旧会听到南城土豪气定神闲地说,我有五套房。

没有五套房,你凭什么气定神闲?

凭什么感受生活气息?

凭什么像北京大爷一样逗鸟下棋,听戏喝茶?



在北京,没有祖产的移民一代,

注定一辈子要困在房子里。

十几年奋斗买一套鸟笼子大小的首套房;

再花十几年奋斗换一套大一点的二套房;

如果发展得快,恭喜你,可以考虑学区房了。

好像有了学区房,孩子就可以上清华上北大,

但是清华北大毕业的孩子依旧买不起房。

那时候,孩子要么跟我们一起挤在破旧的老房子里,

要么从头开始,奋斗一套房。

 



电影《老炮儿》热映;

朋友圈里有好多人吐槽电影里六爷的北京味,

我深有感触。

来北京十多年,

我拒绝去五棵松看首钢,拒绝去工体看国安;

因为没有发自肺腑的热爱,也学不会京腔国骂。

但在北京久了,你会和老北京人达成某种和解。

对他们有了更立体的了解,

就没法再把他们简单地标签化。

事实上,不是所有的北京人都排外,

我身边就有很多友好的北京土著;

也不是所有的北京年轻人都不求上进,坐享其成,

大部分的北京年轻人和我们一样勤奋。



你可以不喜欢《老炮儿》,

不喜欢北京人的自大京骂吹牛逼;

但你得尊重他们,

就像尊重戴金项链,尊重山东人吃大葱一样;

这就是人家的文化和习性,

不能入乡随,至少也得敬而远之。

有一次打车去林萃路,怕师傅不认识路,

我打开导航准备帮师傅找路。

师傅说不用导航了,那地方我知道,

30年前那里是个面粉厂,

十年前面粉厂拆了,建成了保障房。

我说,你咋这么清楚?

师傅满脸忧愁地说,那是我老家。



我从师傅的话里能听出一丝乡愁和怨恨;

北京对于新移民是站不住的远方,

对老北京人却是回不去的故乡。

我们这些外来人一边吐槽北京,一边怀念故乡。

事实上,我们的故乡还回得去,

它依旧存在,只是日益落败,

我们已经无法适应而已。

但对于老北京人而言,

他们的故乡才是真的回不去了,

他们的故乡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物理上的改变;

我们还能找到爷爷当年的房子;

但多数北京人,只能通过地球经纬度来寻找自己的故乡。

有人说,是我们外地人建设了北京,

没有外地人北京人连早餐都吃不上;

是因为大量的外来人口抬高了北京的房价,

造就了北京的繁华。

但是你想过没有?

老北京人也许并不需要这繁华,

也不需要我们来抬高房价;

他们和我们一样,

只需要一个山青水秀,车少人稀的故乡。

 



今年,北京核心城区开始治理开墙打洞;

越来越多的小商店、小饭店、小旅馆被迫关门,

越来越多低端行业的从业者被迫离开;

这种脱衣服减肥的管理方式让北京在高大上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但它离生活便利的宜居之都却越来越远,

离包容开放的城市精神越来越远。

那些追梦成功的人正在逃离,

他们去了澳洲,新西兰,加拿大,美国西海岸。

那些追梦无望的人也在逃离,

他们退回到河北,东北和故乡。

还剩下2000多万人留在这个城市,假装在生活。

事实上,这座城市根本就没有生活。

这里只有少数人的梦想和多数人的工作。




    延伸阅读  


对话《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

我在西安从未假装过

来源:让她说 百家号


《在北京,每天有2000万人在假装生活》刷屏的时候,我刚睡醒,起身喝了点冷豆浆,准备再泡提子麦片,配昨晚在超市买的面包条。

西安这座城市的氛围,让「慢条斯理享用早餐」这件事,显得合宜。

在上海就不行。我前年去旅游的时候,在上海吃的早餐,都是去地铁站里的family mart买的,店员把速食三明治和紫薯包放进微波炉,加热总共一分钟不到,我都伸长了脖子,慌张极了,在心里滴滴答答,掐着分与秒。

当我回西安,总是很难调整到工作状态,疲惫是一方面,更多是因为,这里太慢。

丝丝入扣的慢,香甜的慢。

如果说上海,是个浓妆艳抹,声色十足的club street,那么西安就是个,躺在游子怀里的温柔乡。

一个规律是,年轻时候你所定居的城市,会影响到你将如何度过你的一天,一月,一年,更重要的是,它会浸润在你的性格里,悄然改写你的命运走向。

这是潜在的,却也是终生的。

之前看过一些文章,把城市简单划归为「发达」与「不发达」,认为发达的适合奋斗,不发达的适合养老。

但这样的界定太仓促,也太粗鲁了。

比如说上海和西安,在我看来,绝不只是谁的经济实力更强硬的分别。

一个城市对一个人的影响,一定包括这个城市的价值观念、处事风格、居民素质、生活氛围,远远不只是GDP这么简单。

人20多岁时,选择一个匹配自己的城市定居,非常重要。

在我看来,选择一个定居的城市,需要考虑的,最关键的几个地方在于:

1、生存成本;

2、发展机会;

3、生活理念。

先说生存成本。

一个城市的生存成本,有硬成本,像物价,房价,也有软成本,比如心理适宜度。

今早刷屏的文章《在北京,每天有2000万人在假装生活》,其实就是讲生存的软成本。

作者通篇抱怨着北京艰难,人情冷漠,而不管它是不是真的冷漠,我认为既然选择了大城市,就一定是要接受它所谓的“人际疏离”的,因为北京永远是北京,不会是三姑六婆们走街窜巷把家常杂碎嚼烂的小城市,如果是,它将不能成为北京,不能成为那个容纳无数新兴职业、外来血液,那个支持着每年一批一批的青年才俊们造梦摘星的城市。

它在“温暖”上,倘若有所欠缺,也一定是与它无可比拟的繁华相嵌的——这两个特点紧密联结,你不能人为把它们掰开。

发展得更为成熟的城市,生存成本一定是更高的。

先一股脑闯进北上广,然后再抱怨它价高人冷,是很幼稚的行为——人生没有两全选项,得到了A side,一定会失去B side,所以我们在选择城市,尤其是决定要不要去“大城市”时,务必想清楚,你是否能接纳,或曰承受大城市的生存成本。

没人逼你去大城市,能承受,就上,不能,就退。不丢脸,不可悲,更不需要矫情。

再说发展机会。

一座城市所能给予你的发展机会,牵涉到非常多的方面。

如果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大规划和大憧憬,觉得自己“不会饿死”就行,那么选小城市,过于精进的大城市对你来说没必要;如果你是自我价值实现欲望很高的人,那么选大城市,尽情地,自由地,挥洒你的野心。

但是发展机会怎么考量呢,就需要结合你具体的院校与专业了,或者你以后可能从事的行业,在这里的发展趋势如何。

比如做媒体,北京的媒体环境就非常好,我朋友曾给我开玩笑说,在北京,去公司楼下买杯星巴克,路上都能听见至少八个做自媒体的。

我去谈书的时候,编辑也告诉我说,全国大半大半的出版社,都在北京,或者说会在北京开分公司。

一个行业在某一城市的发展情况,如何去定夺,需要我们慎重了解,反复掂量,甚至去尝试生活一段时间。

去一个于你的工作发展有利的城市,会像乘上了一阵顺路的风。

乘风而上的人,总归能飘得更高的。


接着是生活理念。

选城市还有一个必须看重的,是它的生活理念,或曰,它奉行的人生观:何为上,何为下,何为高枕无忧,何为剑走偏锋。

我在上海和西安这两个城市,体会蛮明显的。

有人说,上海街头80%的人,脸上都裹着物欲,恨不能印上“钱”字,这话不假,上海的氛围是爱财,是生机蓬勃地,向哪怕是捉襟见肘的命运,多讨一杯鲜美的羹。

这里的座右铭是,贫穷是魔鬼,别被它盯上。

而西安人呢,非常安然自得,想办法有了点小钱就会开心,就会去吃肉喝酒打麻将,说实话我非常羡慕这种圆润自洽的状态。

我认识的所有西安人,都不会太在意月薪有没有比别人高,不会太鞭挞自己赶忙奔去金字塔尖,总之未必需要多优秀,反正找乐子的路数不会少。

所以,尽管对上海是发自内心地喜欢,我依然觉得,我不适合这里。这种每个月要掐着点算kpi,靠“成就感”撑下去的生活,我会觉得,活得不够满。


西安很大

却让我学会了,要立足于当下

西安的人很嘈杂

却让我明白了,自己要活的简单点儿

西安很残酷

却让我懂得珍惜每一次机会

西安的交通很堵

却让我知道时间的宝贵

西安的地铁能挤个半死

却让我明白努力努力势在必行

西安的空气不是很美好

却让我更珍惜生命

西安很疯狂

却是磨平了我棱角的地方

纵使北京有千万个这这那那

依然一百种理由爱西安

因为是西安成就了现在的我

我曾经见过张先生嘴里说的有五套房的北京人,可以靠着收房租生活,不需要工作,打打麻将,溜溜弯,一身肥膘,难道这样就是生活的气息吗?

然而,身为西安外地人的我们,没有西安人先天的命,却不屈服于命运。生命不息,努力不止,活着就要活的更有价值。

所有看似自由的人,

都是坚韧和努力的成就。

我们习惯了让自己变的优秀,

没有退而求其次的结果,

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过程。

生命可以随心所欲,但不能随波逐流。

为了随心所欲《我们的前半生》要牺牲一些自由....

后半生才能换来随心所欲的自由。

我们生活在西安,不会因为一个人的嘲笑而放弃,不会被挤兑而退缩,再逆境中成长的人更挺拔,这是必然的。

能在西安 立足存活下来的外地人都很牛B。所以,我始终相信,我们不需要假装,因为我们从未放弃自己。哪怕,与家人的聚少离多,经历过多次悲欢离合的梦儿。终将,我们会因此变成一只不在垂涎的鸟儿。

 乌云会给你带来一点悲哀。没关系,会有一片红叶飘进你秋一样美丽的未来。


因为在西安,我才发现原来小时候在兰州的生活是种奢侈,对家乡的热爱如日倍增,对民宿的喜爱直达到心底,那一抹淡淡的乡愁,衍生了这个平台,因此我有了你们,你们便是我最好的存在!

希望,不管你在哪里...

放下所有的抱怨...

立足当下,对话未来。

附上一张有城市感的照片吧~看出我的傲娇没?

我是小童,一个土生土长的兰州妞。我在大西安,我从未假装过。我不是一个写手,我只是用心来感受......



——以上图文仅供交流学习,版权归原作者/机构所有——

欢迎指正或提供反方观点文稿,唯有辩证,方现真理。欢迎分享精彩好文,世界因分享而美丽,因共享而共赢

我爱人人  人人爱我


全世界网友联合起来 我们是天下的主人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