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 | 史家小学:学生也能办公司?创客课程让创新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8 23:00:13


小编说

每年夏天,在史家小学体育馆,你会看到这样一番热闹景象:


一群或穿着西装、或穿着动物衣服、或穿着芭蕾舞服的小学生,宛如置身于大型的商业展会,卖力地宣传、拉票。


一个带着眼镜的小男孩,边演示着自己的产品边侃侃而谈他们的商业创意;一个三年级的小学生给记者彬彬有礼地递出了他的名片;一位“顾客”为“自动热水杯”投了票……


据学生发展中心课程资源部陈纲主任介绍,这是史家小学MAKER创意商业挑战赛的创意产品展销会现场。


创意商业挑战赛?让一群小学生来参加?怎么创意?怎么商业?史家小学的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全文共5176字,预计9分钟读完

 
 


一、让“创业”成为课程


这已经是史家小学第二届MAKER创意商业挑战赛了。


据陈纲老师介绍,各校区3~6年级的学生可以跨班级、跨年级参与比赛,比赛历时三个月,三个月后参赛团队将带着自己研发的产品参与创意产品展销会。


中国网记者看到的“热闹景象”就是比赛创意产品展销会拉票的现场。



比赛规定,每一小组同学组建的“公司”可以对统一规格的展板和展台进行个性布置,包括海报、宣传用品、商品模型等。以路演的形式向“顾客”介绍自己的商品,回答“顾客”(全校的学生和老师)的提问。


“顾客”在与公司“营销人员”交流后自行决定是否选择这件商品,并签订产品订单,这些订货单数在决定晋级的评分表中拥有10%的权重。除了订货单数外,更重要的是评委打分。


学校会邀请校内外相关专业的老师作为比赛的评委,从创新实践、营销方案、商业模式、现场互动、团队协作等着几个方面为参赛团队打分。


最终,参赛的“公司”通过年级创意商品展销会决出30强进行校级展销会,再决出10强进行创意商品发布会。


学校会为这10家“公司”召开产品发布会,并邀请真正的投资公司、创意公司的CEO进入“领袖面对面”环节,与晋级的优秀“公司”进行对话交流。


“这其实是跨学科的、学科融合的创客教育系列课程中的一环。”陈纲老师总结道。


所谓创客,就是一群将创意变为现实的创新人士,而将这样的创客精神带到学校,就变成了创客教育。所谓创客教育,最重要的便是打破学科界限,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如何实现学科融合?老师们该如何教?又该如何评价?这是课程改革的先行者们最头痛的问题。



无论是在师资,教学内容还是形式上,国内的创客教育还有诸多需要摸索的地方。而史家小学两届创意商业大赛,获得了家长和孩子们的一致认可,这至少说明史家小学在课程融合、创客教育上,做对了一些事情。


相比于传统的课程,跨学科、学科融合的老师们面临着巨大挑战。学校里的不少老师,所教所学的东西都很专业,但是涉及到其他的领域,却往往无所适从。


史家小学学生发展中心课程资源部的改革者们,决定换一种上课形式。以往都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单纯地输出,学生吸收了多少,又如何在实践中应用?没有人清楚。


于是,老师们创设了创业这样一个情景,让学生真正体验创业公司的艰辛,将创意投入生产和市场。在实践中、在情景中,学习、合作,最终实现课程融合。


这种上课形式,随之而来的是一种表现性评价。以往的课程,只是单纯地通过一张考卷来评判学生,而这种新型课程,则通过实践来检验学习的成果,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从而实现师生互评,生生互评以及自我评价。


老师不再成为课堂上的主角。在创业中,学生也可以教老师,学生可以教学生。遇到一些专业性的、技术性的难题,甚至可以求助社会人士。课程资源部还将老师、家长、学生的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将创客式课程变成一个教育共同体、学习共同体。


二、创新,不是少数孩子的专利


一般的创新大赛,规定的参赛者不超过4人,而史家小学的创新大赛,将参赛的团队扩充到了6~10人。


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们拿着创新成果去校外参加比赛是有困难的。尽管如此,陈纲却将这样的规定坚持了下来。因为她认为,创新不是少数孩子的专利,只要给孩子机会和平台,孩子们的创造力往往让人大吃一惊。


为了能够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进来,课程资源部的老师们煞费苦心,精心设计并不断改进创客课程。挑战赛的角逐不过几周时间,但是真正准备赛事,却需要将近一年的时间。


课程总共分为两个学期,前一个学期,史家小学安排学生们学习“Bizworld商业世界”线上课程。下学期开学前,老师们要让学生们进行SWOT分析,认清自我。



而真正开始组建公司,研发产品,只给三个月的时间。三个月的时间里,学校布置一些学习单供学生填写。三个月后,孩子们拿着自己研发的产品参与创意产品展销会,并进行角逐。


学校只设计了课程的流程和框架,而把更多自由留给了老师和学生。学生们可以自行选择自己的搭档和创业项目,自行规定公司名称、logo等等,甚至可以自行选择自己的导师。


由于教学资源有限,不可能每一个团队单独配置一名老师。“怎么办?竞标啊!” 陈纲告诉记者,学生们可以主动邀请老师,老师也可以主动申请成为某个团队的导师。


这样一个双向选择的机会,让许多老师过了把创新的瘾。在创客课程上,出现了不少语文老师、体育老师辅导科技项目的现象。创客课程安排导师的目的,不局限于让导师提供技术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在于提供经验上的帮助。



导师们可以利用成人的经验、资源来帮助辅导学生。当他们定位不准时,导师们需要及时指引;当孩子们没了热情,导师们需要激励大家;当节奏太慢,导师们需要督促学生抓紧时间,加快脚步:当孩子们研发过程中遇到专业性的问题时,导师们需要牵头引入校内校外专业的教师资源……


这样一来,在史家小学,创新不仅不是少数孩子的专利,更不是少数老师的专利。一位老师非常开心地说:“我一个教语文的,竟然拿了一个全国科技的辅导奖。”


“这对于老师其实也起到了激励作用。人人都可以成为创新教育的教师。因为教育无处不在,不分学科。”陈纲说。

 


三、打破常规,让生活充满爱


真的需要孩子去生产产品吗?成立公司去销售产品么?答案是否定的。


“过程,过程远比结果更重要”,陈纲说。孩子们在创客课程中转变了思维方式,拥有创新意识,并且在实践中掌握创新技术、行动力、表达能力等等。而这些,远比创造出一个产品,更有价值和意义。


每个人都想创新,真正能做到的却寥寥无几。在现实生活中,拍脑袋想出来的主意,如果不符合市场需求,很可能会让公司破产。史家小学的创新比赛,同样如此。


这门课程,不是一个安全舒适的活动,是个允许破产、充满了竞争色彩的比赛。如果计划实施不下去,团队只能申请“破产”,眼巴巴地看着别的小伙伴参加比赛。


陈纲老师就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典型案例”。一个喜欢乐高的学生,想去乐高的实体店进行市场调研,结果在门口站了半个小时,一直踌躇不前,张不开嘴。妈妈急中生智,把孩子推进了店里。在“被逼无奈”之下,他开始战战兢兢询问起乐高店员。



“问完这一家,你猜怎么着?”陈纲老师挑着眉说,“出来后,就直接走向了下一家。”


从不敢说到主动询问,这一破冰之旅,带给了孩子全新的感受。他开始真正地深入社会,观察生活,并且试着做出的自己的思考与总结。


短短几个小时,这位同学就发现专卖店和玩具店的经营策略是完全不同的:玩具店里掺杂了各种牌子的玩具,乐高只是一种,一般会卖最新最火的产品。但是乐高专卖店所有乐高系列产品,无论火不火,都会出售。


“如果没有这样一个课程,孩子永远不会认识到这样的问题。”妈妈感动地说。而在认识问题的背后,则是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信息的搜集与整合、思维方式的转变以及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在一次次摸索、尝试甚至失败中,小小创客们渐渐领悟到——创新要从生活中来。这也是史家小学一直坚持和倡导的,创新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创新的真正目的,其实是为了改变生活,让生活更美好。



于是,有的团队小伙伴看到老师每天要推着送餐车给各个班级送饭,觉得特别累,因此决定发明一个送饭机器人;有的团队希望听障人士和正常人一起参与表演,准备做一个震动手环帮助残障人士;有的团队发现残障人士翻书有困难,于是研发了自动翻书机器人;还有的团队将目光投向社会问题,想要发明一个老人跌倒报警器……


本届活动,让陈纲老师印象最深刻的当属自动热水杯的发明。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常温水倒进去可以加热到40摄氏度。这有什么意义呢?孩子们冬天在上体育课时观察到,体育老师们往往好几节课都回不了办公室,喝不了一口热水。于是这个创意诞生了。


“他们的口号是‘一杯热水,就是对老师最好的感恩。’我当时看了这话觉得好温暖,心都化了。”在一片嘈杂吵闹中,陈纲老师笑得一脸满足。


四、创意落地生根,需要创新行动力


将想法做成产品,让创意落地生根,培养的是学生的创新行动力。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科学技术的应用,还没有系统学习过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的小学生们,能否胜任?


事实证明,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学生们的学习力惊人,他们在网络中学习,在老师,同伴,专家身上吸收经验,获取知识,在一次次的失败和探索中,完成了许多高年级的孩子都不敢想象的难题。


比如,一群三年级的孩子想要发明城市积水报警器,这个创意来源于北京的大暴雨。暴雨导致桥下积水人员伤亡,如果能够提前报警,车子就不会开进去了,悲剧也不会发生。


似乎这样的发明创造需要高精尖的技术,严密的计算。但是这群三年级却运用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原理——水能导电。



他们把电池和灯放在立交桥上面,然后垂了两根电线下来,并将电线的长度设置在警戒线附近。不下雨时,这个闭合回路是不连通的,但是当下雨并且雨水上涨到淹沒这两根电线时,这个闭合回路就联通了。大家一看到灯亮了,就知道桥不能走了,从而避免了悲剧。


孩子们利用的是非常简单的科学知识,但是如果不是真的去动手制作,他们可能很难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如果不是真正地去实践,他们可能永远也不了解这些知识的力量有多大……


然而,光有技术是不够的,好的产品不一定能为大众接受,还得通过市场化的途径将产品推广到大众面前。大浪淘沙,无数的创业团队还来不及实现抱负就被淹没在市场的浪潮中。既然是要创业,这帮孩子们也必须一一经历创业者的艰辛与痛苦,并且要一一承受。



而每周的学习单,就是帮助这些创业者们厘清一些问题。要做什么样的产品?目标人群是什么?确定怎样的营销策略?定价与成本是否要考虑?


孩子们渐渐地意识到一些商业的逻辑——没有卖不出去的产品,只有定位不准的产品。在一次又一次生死攸关的选择中,一次又一次的挑灯夜战中,孩子们精心地打磨出了自己的产品。


以现实需求作为驱动力,在实践过程中,孩子们不知不觉地把科学、技术、工程、艺术,以及数学等学科各项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了一起。各个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创新思维的种子已经潜移默化地根植到了心底。


五、合作?其实就是为了“打架”


《教育社会学》有这样一句话:“全世界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只有一条——减少讲授,走进合作。”


史家小学的创客教育课程,砍掉了大量的讲授部分,留给了学生一个学期的合作时间。


你想象的合作探究式学习是一片其乐融融的祥和景象么?不!


一个五年级的学生因为和合作伙伴发生了矛盾,向老师倾诉:“老师,你说找一个靠谱的合作伙伴怎么那么难呢?”


可以想象,团队中每个人都有独立的想法,每个人的脾气秉性不尽相同。要在三个月的时间协调统一,共同合作完成任务,是相当困难的一件事。



尤其是新一代的独生子女,他们拥有最好的物质条件,没有受过太多的挫折,缺乏人际交流的环境。出于这样的考虑,老师们希望孩子们在这三个月的时光里,相互磨合,学会团队合作。


孩子们需要学会倾听,学会说服,学会接纳,明白权衡利益,明白在集体中调整状态修改意见,不再以自己为中心。


有效的合作在于建立合理的制度体系,去约束和管理。合作的第一步,是在团队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在公司创办前,老师们规定公司们必须设立CEO、CFO、CIO、CTO四个职位,其他人则作为团队的服务者。


孩子们可以自行设置游戏规则。老师们也给予这样的自由在框架内,孩子们根据自身团队的情况自由发挥。


为了约束每个人,高年级的孩子们甚至开始实行股权分配制度,根据所投资金的多少,分配股权。“公司”里的成员,一次不来开会,就要被扣5%的股权。


学校只规定每个月要完成的学习单。创业者们开始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协调各方利益。



合作还有一个难题——时间。开始时,同学们都抱有极大的热情,但是三个月的时间里,会碰到诸多的问题,不少孩子开始畏惧困难,或者转移了兴趣。


一款以台灯为主要创新对象的创业团队,在活动过程中宣布了破产。而身为CEO的创业者,在破产声明里是这样写的:我作为CEO,在选择项目时没有把好关,我们仓促地组建公司,然后仓促地开始做项目,最终没有做出来,我对于这件事情负有主要责任。


家长惊奇地发现,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孩子们在成长与改变。家长们的微信群在不断地交流着孩子们的努力与付出:十岁大的孩子顶着CEO的头衔熬夜到11点写公司的文档;每日与父母交流,都会提及公司完成未完成的事情,探讨目前遇到的困难;将目光放得长远,试图将自己的发明创造用于帮助他人……


不再只是以个人为中心,这群年轻的生命开始成长,开始学着以一个团队成员、一个社会人的身份,去承担责任并且改变世界……

 

作者 | 周继凤

编辑 | 王晓霞

图片来源 | 史家小学

中国网教育频道出品


此文为中国网教育频道独家稿件。转载须经授权,并注明作者及来源,违者必究。

小编推荐

重磅 | 9月1日启用!新编三科教材全解读!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

重磅 | 影响千万小学生的科学课上线!地位与语数同等重要,如何接招?

重磅 | ,火速收藏!

独家 | “禁补令”鞭挞了谁?错怪了谁?

独家 | 衡水中学被令整改!“超级中学”之殇何时了?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