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原谅我煞风景,刚刚感动你的“美龄宫项链”,并非“蒋宋爱情信物”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8 23:00:13

寒冷的星期六,一串镶嵌在紫金山山体上的“项链”沸腾了朋友圈,有人说,。“蒋宋恋”如何山盟海誓,情比金坚云云。

小编未能免俗,下午前往美龄宫探访,并访问文物专家,得到的讯息多少令人失望,“美龄宫”的航拍图虽然形似项链,。

写这篇文章之前,先声明一点,本文对民间的传说和后人的演绎并无兴趣,也许煞风景,但写作本意是力求接近历史的真相。


航拍的“美龄宫项链”。屠国啸 摄


从南京摄影家屠国啸先生航拍的照片上看,航拍的美龄宫的确形似项链。

空中俯视,依山势修造的建筑整体设计,犹如一串镶有绿宝石挂坠的珍珠项链,两边通往美龄宫主楼、长满了法国梧桐的环形路是“项链”,大门口是“项链”的连接处,深绿色的琉璃瓦犹如项链的宝石挂坠。

美龄宫内的展板上,有一张空中俯拍的“美龄宫项链”照片,。


这串只有在空中才能看到的“项链”,?


中山陵园管理局文物处闻慧斌处长说,传说很美丽,现实却很“骨感”,真实的历史是,项链与“蒋宋恋”没有任何关系,。

这里歪个楼,小编仔细看了一下,个人感觉这不是项链,而是“水滴”。如果是项链,吊坠(美龄宫主楼)应该在项链的链子(主楼两侧的环形路)下面,而不是上面。


闻慧斌处长介绍“美龄宫”。 段仁虎摄

“美龄宫”主楼。 段仁虎摄

“美龄宫”主楼。 段仁虎摄

这排法国梧桐是“项链”的链子。段仁虎摄


先来回溯一下“美龄宫”的历史。

其实,“美龄宫”并非官方正式名称,,。

“美龄宫”不过是民间俗称,,,窃以为不太准确。

传说,1929年6月1日,。路过小红山,见林海浩瀚,环境清幽,。。

不过,,有该校毕业生回忆,蒋夫人对这所收留国民革命烈士子女的学校极为关心,亲自担任校长。为了便于照顾遗族学校的孩子们,她将官邸选在学校隔壁的小红山。

在美龄宫主楼的旁边,至今还有遗族学校的界碑。


美龄宫主楼旁边“遗族学校”界碑。 段仁虎 摄


闻慧斌介绍,,由南京市工务局局长赵志游担纲设计。技正陈品山善负责主办,所有工程计划、预算及招标订约等事项,均由陈品善会同工务局办理。

建筑的建造方,是著名的新金记康号营造厂(营造厂,相当于现在的建筑公司)。

1931年冬,,整个建筑占地120亩,由正屋、门楼、警卫室、汽车间以及花园组成。主楼是一座三层重檐歇山式宫殿建筑,耸立在小红山山顶,极富民族气韵。

巨大的古典式屋顶上,覆盖着绿色琉璃瓦,在阳光的映照下。流光溢彩,耀人眼目。

美龄宫建成初期的老照片。

美龄宫老照片及设计图纸。


美龄宫的设计者赵志游,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
他是浙江宁波人,。早年加入同盟会,留学法国,是著名的土木工程师,曾出任南京市政府工务局局长、杭州市市长。主政杭州期间,重建了著名的“保俶塔”。


左一为赵志游。


闻慧斌说,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要求将整个建筑设计成项链形状。

从赵志游留下的一张美龄宫图纸来看,整个建筑最初设计更像水滴形。

从1931年建成初期的老照片来看,当时环形路两侧的法国梧桐树根本没有长好,可以想象,那时候如果有无人机航拍,即便飞到美龄宫正上方,也丝毫拍不出“项链”的效果。


赵志游绘制的美龄宫整体效果图,到底是像项链还是水滴?


小编的观点和闻处长大体一致:“美龄宫项链”是琉璃瓦宫殿建筑、环形路、法国梧桐树共同营造出来的奇妙的视觉效果。可以确定,,也不是所谓“蒋送给宋的项链”,是不是赵志游最初设计的本意,还两说呢!

而且,在建成初期的1931年,并没有所谓的“项链效果”。那时官邸的四周,基本还是光秃秃一片濯濯童山。

当然,在树全部长起来后,“美龄宫项链”终于呈现。秋天,它是一条金黄色项链;春天和夏天,它是一条绿色项链。但这一切,与包括蒋、宋在内民国人物基本上就没有多少关系了。


夏天,这成了一串“绿色项链”。梅宁 摄


最后,再来说说很多人津津乐道的“蒋宋恋”,今天看到了太多溢美之词——“旷世绝恋”、“情比金坚”、“天荒地老”,有点甜腻歪了。真实版的蒋宋婚姻真是这样吗?

且不说蒋宋联姻的政治经济背景,也不说蒋在和宋之前,已经有了毛福梅、姚冶诚、陈洁如三个女人,就看蒋宋结婚后,蒋的表现吧。

有文史文章称,蒋宋1927年结婚后,,甚至鸳梦重温。,,一时醋海兴波,,又一说蒋的脸都被宋抓破了,致使蒋无法接见外宾。



有文章称,此后不久,,。。她没有大吵大闹,没有哭泣嘶喊,而是于1944年7月再次离家远去,前往遥远的巴西,独自抚平受创的心灵。

不管这些醋海风波有多少真实性,但有一点普遍为民国史专家认可,“蒋宋恋”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琴瑟和谐、恩爱始终,当然,也没有“小清新”想的那么浪漫动人。

,真的想我们想的那样恩爱始终吗?


在这么一个阴冷的下午,写了这篇文字,我已经做好被鄙视的准备。

活在现在的人,大部分都没有经历过民国,但通过可靠的文字和影像资料,多少能够勾勒出彼时的面目。

就我来说,虽无法完整描绘民国情状,却能断定,真正的民国,不是《情深深雨蒙蒙》中的民国,也不是抗日神剧中的民国,更不是月份牌中穿着旗袍、烫着波浪发的民国。

历史的最大魅力是真实,而不是后人对它的演绎,以及基于现代人理念的浪漫想象,难道不是吗?生活当然需要一点浪漫的调料,但真实却是历史能够留存的防腐剂。


(本文为原创,若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