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近消失的首饰——扳指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扳指又称“韘”(音“设”)是一种护手的工具,带于勾弦的手指,用以扣住弓弦。同时,在放箭时,也可以防止急速回抽的弓弦擦伤手指。古人亦称为“机”,意义类似于“”,表示扳指的作用相当于。扳指初见于商代(公元前17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在春秋、战国(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时候就十分流行使用扳指了。


扳指到了满清才被大家所熟识。满族人最早的扳指是鹿骨做的,后来渐渐有了玉石、金银、象牙、水晶、玉、瓷、翡翠、碧玺等名贵材料做的扳指,象征权势地位,也体现满洲贵族尚武精神。到了后期纯为装饰,皇帝有时候赏赐有军功的武将,也会赏扳指。


普通旗人佩戴的扳指,以白玉磨制者为最多。贵族扳指以翡翠质者为上选,其色浑澄不一且花斑各异。碧绿而清澈如水者价值连城,非贵胄不敢轻易佩戴。以其大小厚薄论,又有文武之分,武扳指多素面,文扳指多于外壁精铸诗句或花纹。


几千年来,扳指的形制,出现过很多种样式。最为主要的,是坡形扳指和桶形扳指。坡形扳指出现较早,最早还有弦槽,后来取消。在我国,坡形扳指一直使用到明代。


蒙古与清朝,主要使用桶形扳指。传统的汉族扳指与满族、蒙古族的扳指略有区别:汉族扳指从侧面观是梯形,即一边高一边低,而蒙古族、满族的扳指一般为圆柱体。


据考证,桶形扳指主要出土于14世纪以后。17世纪以后,满族将扳指发展为首饰。

御用扳指

扳指中的极品,自然是皇帝的御用之物。无论身份、材质、工艺、纹饰,均登峰造极。从多尔衮进关到顺治皇帝初步立足中原,再到康雍乾三朝,皇帝御用的扳指都是有着严格的惯例和规定。

清宫造办处先是依皇帝谕旨让玉作、牙作等专业机构按照皇帝的意愿和喜好做出上用纹样,再经皇帝本人修改确认后方可制作。为制造一个合用的扳指,乾隆皇帝可以在外出避暑之时,连续七次来回传递命令以及扳指实物,要求工匠修改。御用扳指上面,经常有御题诗、诗意画和宫廷专用纹饰等带有浓厚人文气象的雕刻。这类扳指是当时技艺最高工匠的倾心之作,也是当时宫廷文化和皇帝本人气质爱好、文化理想和审美品位的集中表现。不过,这一类的扳指数量十分有限。



御赐扳指


其次是御赐扳指。对于很多各地高级官员、附属国进贡或宫廷在江南定做的扳指,皇帝往往不是自己戴,而是赏赐给高官、宠臣、皇室宗亲,比如乾隆皇帝就会把此类扳指赏赐给在平定回部和大小金川等战役中得胜回朝的将领。

其他扳指


除了御用和御赐扳指外,扳指中的“探花”要数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皇家宗室为自己定做的,其上往往会刻有宗室本人的私印。亲王赏赐家奴、下属或馈赠亲友的扳指,也属此等之列。清代等级极其森严,即便是亲王也不能逾制,所以也就很少在上面题诗刻画,其工艺和材质也不敢擅越皇帝的喜好,价值自然也就略逊一筹。接下来,则依次是大将军王、抚远大将军及其同僚下属诸将军扳指、贺寿用扳指、嫁妆扳指、纪念或占卜扳指、商用扳指。

扳指作为首饰,一度接近消亡。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不方便。更为重要的原因是,清代晚期以后,逐渐取代冷兵器。惧怕异族民众掌握先进武器影响统治、坚持“满语骑射”的清王朝最终没有能够挡住历史潮流,于是,作为满蒙八旗首饰的扳指仅仅存在了百年左右。由于作为首饰时,扳指仅仅是一种玩物,因此常被以戏谑的语气称作“扳指儿”。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