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191】我这样教《项链》,被认为是惊世骇俗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3月24日,《东方教育时报》和我校联合举办了“爱情作品进课堂”的论坛活动。作为策划人,有许多想法要表达,遗憾的是身兼现场主持人,时间紧张,实在不便于借主持人的便利多说。其实,我也想借机多听听于漪老师的话,以及范守纲、黄玉峰、陈军和叶开等师友的高论。论坛上,大家似乎对如何引导青少年理解爱情、处理爱情更感兴趣。加上众多媒体推波助澜,很多人以为这是一次如何对待青少年早恋、如何寻找婚姻与幸福的话题活动。


 

语文教学当然也承担着这样的教育任务,但显然,这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也不只是语文教学的任务。比如,也许德育老师更该多关注这个问题。为什么要阅读爱情作品,尤其是经典的爱情作品?在我看来,除了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爱情,更重要的还是让学生在爱情作品的阅读中认识自我。我觉得,教育不是要强加给学生什么,也主要不在于引导学生做什么,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自省意识,促进他们的自我认知。而爱情作品,就像CT一样,最能照出蔽日日常生活遮蔽的自我


 

其实,孩子怎样去恋爱,怎样去规划自己的婚姻,语文老师是教不好的,阅读爱情文学也是不管用的。如果单看实用,读爱情作品未必是个好办法,读了爱情作品也未必就能正确处理爱情与婚姻了。或许相反的情形也有。读《红楼梦》的人,或许更容易陷入早恋和“三角恋”(借用嘉宾用词)呢!看看媒体对本次活动的报道,大都是早恋啊,性早熟啊,还有更不堪的,等等。唉,教育学生、教诲学生、喋喋不休的训导学生,似乎是全社会的“集体无意识”啊。


 

教育的使命,在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促进和引导他们认识自我。恰恰在这个意义上,爱情作品显示出自己特殊的魅力。我始终认为,爱情就像CT机,会照见每个人精神深处的痕迹。在爱情面前,人很难遮蔽自己。当你陷入爱情,你生命中的一切都会暴露无遗,人性中的光明与黑暗都会现出原形。爱情常常伴有强烈的信仰色彩与理想色彩(于漪老师的用语),让人深陷其中而莫名其妙;爱情体验多少有些极端色彩,是爆炸性的,给人的冲击也是其他情感体验难以比拟的。正如汤显祖所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经典的爱情作品,恰恰最能表现爱情的这些特殊内涵与意义。阅读这些作品,真正理解这些作品,给人的精神冲击也是其他作品难以替代的。年轻的时候读《少年维特之烦恼》,那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啊——它让我知道,人会那样疯狂,那样无助,那样的忧郁和脆弱。本次教学有张爱玲的《爱》。张爱玲写到:“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张爱玲写出了这种宿命一样的爱。这种看似非理性的、超乎逻辑的、神秘的生命体验,其他作品能给我们么?阅读这样的作品,才能让我们理解生命的神秘与深刻。它让我们直面我们内心的真实和虚弱。

 

在这个意义上,爱情经典也是一部CT机,它能照射我们人性幽暗与冥迷的地方。借此,我们才能培养我们的自省意识。


 


 

我这样教《项链》,被认为是惊世骇俗


大概八年前,我教《项链》。评课的时候,有人用了“惊世骇俗”这个词。因此我记忆犹新。


 

我的教学由两个问题展开:


 

问男生:如果你是路瓦栽先生,你愿意娶马蒂尔德为妻吗?

问女生:如果你是马蒂尔德,你愿意嫁给路瓦栽先生吗?


我的意图,正在于让学生将自己移植进作品,站在主人公的角度为他们的爱情与婚姻做出诊断,在讨论中畅所欲言,由此反观自身。当然,这样也能促进学生更精细的研究文本,在小说中为自己的判断寻找情节与表达上的依据。


 

教学没有实录,根据记忆,做个大概的教学描述:


男生:

马蒂尔德美貌(不能忽略外貌对人的吸引),谁不爱?/外貌并不重要

虚荣心人皆有之,虚荣心让马蒂尔德吃亏,但马蒂尔德终究有自己的尊严与底线。这样的人可以爱。/马蒂尔德的虚荣心带来的是一场灾难,几乎毁灭了自己的家庭与生活。

在艰苦的生活中,马蒂尔德的美德让人感动,说明她其实是个能够与丈夫相濡以沫的女性。这样的人值得爱。/马蒂尔德被迫用辛勤的劳动赔偿项链,是咎由自取。她的价值观有问题,并不能保证虚荣心不再发作。

女生:

路瓦栽是个能过日子的人/路瓦栽没出息,胸无大志,喝点肉汤就满足了。

路瓦栽是个体贴的人,知道妻子想去风光一下,尽可能满足妻子的愿望。丢了项链之后,安慰妻子,并且想法赔偿,始终没有责骂妻子。/路瓦栽也是个虚荣心很强的人,他弄舞票,主要是想炫耀妻子的美貌。
路瓦栽是个有担当、讲信用的人,陪着妻子过苦日子。这才是真正的男子汉。/他是别无选择。早知现在何必当初?


差异如此之大,辩论是不可避免的。其实,这两个人物的好坏并不重要,在讨论中,在辩论中,大家对作品的理解多元了,加深了,这就足够了。关键是,学生更加明白了,每个人都是个多面体。这世界没有一把刀,只有一面。


 

回头想想,这样的讨论,其实也未触及爱情最核心的东西,还算不上真正的爱情讨论,只能算是在外围转圈。但是,我对教育学生如何恋爱,如何结婚,真不感兴趣,这不是我的所长,也非我的专业。我的教学定位,认识人,认识自我,认识自我的价值判断。


 

至于是不是惊世骇俗,我当时的回答是,一方面有专家已经在呼吁加强孩子的性教育了,另一方面我们对在课堂上讲讲爱情还心有忌讳。这是不是矛盾呢?印象中,多数人还是觉得,这样的讨论在高中生并不过分。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